中医基础理论

中医理论体系

特点:整体观念、辩证论治

我国三大国粹:京剧、中医、国画

脏象学说

五脏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

六腑:大肠、小肠、胃、胆、膀胱、三焦

主要器官的功能

  • 血液循环提供动力
  • 形成血压(心室收缩,收缩压/高压;心室舒张,舒张压/低压)

注:心脏不能储血,可以储血的器官有脾(血液仓库)、肝、皮肤

四大功能:解毒、代谢、免疫、分泌胆汁

人体最大消化腺

是人体的代谢中枢

结构:十二指肠—-盲肠—-肛门(其中小肠的起点在十二指肠,终点在盲肠。大肠是从盲肠开始,到肛门)

功能:小肠:消化吸收主要场所、最长的器官、消化道。可达3米。

大肠:排遗(排便)

病因学说

六淫/六邪(外感):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

七情(内伤):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

疾病防治原则

预防原则

未病先防

既病防变:早期诊治、防止传变

治疗原则

  1. 正治反治
  2. 标本兼治
  3. 扶正祛邪
  4. 调理阴阳
  5. 调理气血津液
  6. 调理肺腑
  7. 三因制宜

药性理论

四气

又称“四性”,指药物寒、凉;热、温四种不同的药性。

五味

指药物的真实滋味。包括辛、酸、甘、苦、咸。

药物的来源分类

植物药

木、藤、根、草、叶、花、子、皮、仁等字眼的药。

特殊的:穿山龙、牛膝、淫羊藿、狗脊。

动物药

带有动物字眼。

特殊:五灵脂,夜明砂,地龙。

矿物药

带砂(朱砂)、石(磁石)、硝(火硝、芒硝)、矾(白矾、黑矾)等字眼的都是矿物药。

特殊:龙骨、龙齿。

针灸疗法

针灸是“针法”和“灸法”两种治疗方法的合成。

2010年入选联合国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

中医史

历代名医、名书

扁鹊(姬缓、秦越人)———-战国———-四诊法:望闻问切(桡动脉)、脉学之宗

《黄帝内经》———战国~西汉———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

《难经》———-东汉———-问答式体裁

《神农本草经》———-东汉———-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、首创性药性分类法

《神农本草经集注》———-南朝-陶弘景———根据药物自然属性分类

《伤寒杂病论》———-东汉-张机,字仲景(医圣)———确定辩证论治原则、世界最早记载舌下给药;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法。

华佗———东汉———-发明了麻沸散(世界上最早麻醉药、全麻、第一次用于腹部);擅外科,精手术;创五禽戏。五禽戏:最早的保健体操。模仿: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鸟。

《脉经》———西晋-王叔和———-现存最早脉学专著(24脉象)

《肘后备急方》———-东晋-葛洪———-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

《千金方》———唐-孙思邈(药王)———-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

《唐本草》———唐-苏敬等———-世界第一部官修药典

《洗冤集录》———南宋-宋慈———世界最早法医著作

《本草纲目》———明-李时珍———总结16世纪之前的药学成就,东方医药巨典

注::我国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《黄帝内经》《难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
中医典故

典故 朝代 人物
尝百草 远古时期 神农
岐黄 远古时期 皇帝、岐伯
药食同源 伊尹
言不二价 东汉 韩康
杏林 东汉 董奉
坐堂 东汉 张仲景
青囊 东汉 华佗
悬壶 东汉 壶翁、费长房

附表:名医尊称

名医 尊称
神农 药学始祖
扁鹊 脉学之宗
张仲景 医生
华佗 外科圣手、外壳鼻祖
孙思邈 药王
宋慈 法医鼻祖

附表:医学著作

著作 意义
《黄帝内经》 第一部中医学著作
《神农本草经》 最早的药学专著
《伤寒杂病论》 辩证论治,理论指导实践
《脉经》 第一部脉学专著
《肘后备急方》 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
《千金方》 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
《唐本草》 世界第一部官方修订药典
《洗冤集录》 世界第一部法医著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