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测知识点 之 地表形态的塑造
地球的圈层结构
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
从内到外依次是:地核、(古登堡面)、地幔、(莫霍面)、地壳。
1.地壳平均厚度:17Km。
2.地壳中的主要组成元素:氧、硅、铝。
3.上地幔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。
4.地核压力大、温度高、密度大。
5.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。
6.岩石圈六大板块:亚欧板块、美洲板块、太平洋板块、印度洋板块、非洲板块、南极洲板块。
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
主要包括:大气圈、生物圈、水圈。
1.生物圈范围包括:大气圈底部、水圈全部、岩石圈上部。
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
内力作用
地壳运动
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。
水平运动: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,会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。
垂直运动: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,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。
岩浆活动
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。
变质作用
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,是指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地壳深处岩石的性质或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,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。
地震与火山
地震
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,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,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。
成因:构造地震、火山地震、塌陷地震、诱发地震。
三大地震带:地中海-喜马拉雅山;环太平洋;海岭地震带。
火山
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,在巨大压力作用下,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,若岩浆是沿着地壳中央喷出或者管道喷出,往往会形成火山。
分类:活火山、死火山、休眠火山。
外力作用
地球表面的风、流水、冰川、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,他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。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,主要是太阳辐射能。
1.风化作用:在温度、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,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,形成许多松散物质,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。
2.侵蚀作用:水、冰川、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,称为侵蚀作用。
3.搬运作用: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、流水、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,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。
4.堆积作用:在搬运过程中,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,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,形成堆积地貌。
类型 | 成因 | 主要分布 |
---|---|---|
喀斯特地貌 | 石灰岩广布,不断被流水侵袭形成 | 我国西南地区:如桂林山水、云南石林、重庆武隆天坑等 |
雅丹地貌 | 风力侵蚀形成 | 我国西北地区:如新疆罗布泊、乌尔禾、甘肃敦煌等 |
丹霞地貌 |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,受垂直或高角度切割形成 | 如:广东丹霞山、福建武夷山、甘肃张掖、惠州赤水等 |
岩石圈的物质循环
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,他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——-岩浆岩、变质岩、沉积岩的相互转化。
岩浆岩:岩浆在压力作用下入侵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地表,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,如玄武岩、花岗岩。
沉积岩:裸露在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、雨打、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,逐渐被破坏形成碎屑物质,这些碎屑物质被风、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,经过压紧固结作用形成沉积岩,如页岩、石灰岩、砂岩等。
变质岩:已经生成的岩石,在岩浆活动、地壳运动中产生的高温、高压条件下使得原来的岩石成分、性质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,如大理岩。
地表具体形态
陆地地形的种类
山地 | 海拔大于500米,具有耸立的山峰、陡峭的山坡。 |
---|---|
丘陵 | 海拔在500米以下,地势起伏较大。 |
高原 | 海拔在500米以下,面积较大,外围较陡、内部起伏较为缓和 |
平原 |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,宽广平坦。 |
盆地 | 四周高,中间低。 |
海底地形的种类
大陆架、大陆坡、大洋底(洋盆、海沟、海岭)